9月22日上午,2025“低碳中国行”暨气候行动周活动(山西站)之“气候青年说——2025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高校主题辩论赛”决赛在山西师范大学圆满落幕。赛事自8月4日启动以来,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来自全省19所高校的24支辩论队经过数十场激烈交锋,最终山西大学辩论队一队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冠军,山西大同大学言锋队和山西医科大学纵横哲学辩论队分获亚军与季军,山西大学辩论队一队邓朝航获得全程最佳辩手。
本次比赛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及山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禾伴公益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及太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承办。
巅峰对决:山西学子激辩气候使命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迈入新阶段,中国持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本届赛事恰逢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召开在即,在这一背景下,山西青年通过辩论表达气候行动主张,正呼应了“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时代呼声。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小平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小平在决赛开场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而青年正是推动气候行动的生力军。这场辩论赛,不仅是语言与逻辑的交锋,更是青年担当与环保情怀的展现。”

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王新力
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王新力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与智慧奉献。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正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活力和责任担当。本次气候青年说辩论赛正是一次‘以青春之志,回应时代之问’的生动实践。”
决赛现场,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青年更该以‘参与者’身份践行还是以‘引领者’身份开拓”这一深刻命题,来自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的三支队伍展开了积分赛角逐。辩手们从国际公约到身边小事,从科技前沿到个体责任,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气候变化下的青年责任。
主张“参与者”的一方强调在气候行动中引路人太多,但参与者太少,唯有更多的青年先参与进气候治理的过程中来,才能创造更有效的行动价值;力挺“引领者”的一方则认为青年人具有创新锐气与热血激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通过创新引领来突破传统路径,勇于走在气候行动的最前端。这不仅是一场语言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青年责任与时代使命的深度思考。

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晓军
“希望你们能把今天的思考和辩论带到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未来。因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将是你们的工作,绿色安全的气候未来将由你们搭建,你们将是建设一个安全气候下的山西、中国和世界的中流砥柱。今天每一次思想碰撞出的火花,都会成为照亮未来20年前行道路的光。”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晓军在点评时提道。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社会宣传室主任杨俊
最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代表向获奖队伍和同学表示了热烈祝贺,并对赛事做了总结:“此次活动的影响已经超越比赛本身,成为了一次生动的公众气候教育课堂,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未来社会各领域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希望。”
精彩赛程:立足省情激发责任共鸣
赛事辩题设置独具匠心,层层递进,引导青年学子将所学所想与本土关怀深度融合。从初赛聚焦个体行为的“绿色出行谁站‘C’位?”“饭前先算‘价钱账’还是‘绿色账’?”,到复赛关乎区域发展的“气候变化对黄河保护是好事还是坏事?”及“山西古建该保护优先还是经济发展优先?”,辩论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西正在“从一到八”的转型之路上积极探索。半决赛辩题直指转型发展的核心命题——“山西开展能源转型需更加注重内驱力还是与外协同”,这正是青年群体面向未来之路的生动实践。
赛场上,一方辩手指出:“山西已经‘燃烧’了70年,这是伟大的奉献,而不是可悲的宿命。我们深知真正的崛起源自于自我的强大,而非短暂的借力。必须让昔日的‘供血者’成为未来的‘造血者’,以内驱力成为火种,点燃时代的火炬。”另一方则犀利回应:“2022年,山西煤炭净外调量达到7亿吨,占比53%;焦炭净外调量6918万吨,占比71%。山西资源外调带来的巨大转型压力,需要发展‘公正能源转型兄弟关系’,建立省际之间的横向联动与深度合作机制,共同承担转型成本。”
冠军-山西大学辩论队一队
亚军-山西大同大学言锋队
季军-山西医科大学纵横哲学辩论队
山西师范大学张舒媛观赛后感叹:“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见证了家乡从‘雾霾笼罩’到‘蓝天白云’的艰难蜕变,也感受到了气候危机带来的深切挑战。山西的未来需要多元化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担当!”
